晒一个24K纯傻子
昨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博主反对浪费,主张“物尽其用”,主张把即将炸毁的楼分给百姓住、即将毁掉的自行车分给老百姓骑,为此还举了大萧条时期奶农倒牛奶的例子,说为何把牛奶倒掉,真是浪费。
看了这个视频,不知道你有没有被他饱含热情的语言所感染呢?我相信,肯定没有。你们的理性会战胜这种情感直觉。
这个视频只讲情感,不讲道理。我认为,他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缺乏产权观念。
一个东西属于谁,谁就有最终的处置权。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在这个原则之下,一个行为是否属于浪费,要由财产所有人来判断。
对他使用财货的方式,外人当然可以评论,甚至可以鄙视,但是无权干涉。比如你看见一个人,买两碗豆浆,吃一碗,倒一碗。你可以在心里鄙视他。但是,你无权强力干预他。
2021年,就发生过几起类似的闹剧。有蛋糕店因为扔掉蛋糕被处罚,还有饭店老板带领员工吃客人剩下的饭菜。
第二个错误,做任何事情都有代价。
经济学告诉我们:事物是稀缺的。几乎无限的空气不会成为商品,不过,无污染、高质量的空气,再比如氧气,都可以成为商品。水也是商品,比如自来水都是要花钱买的。如果在沙漠中,水就更值钱。
我们要获得某个东西、某项服务,或者完成某项事业,总要付出代价。你要追一个女孩子,要有真心,还要花时间和金钱。你要钓鱼,必须花钱买饵料。你要把物品寄给朋友,要花快递费。
这个博主举了俞敏洪把桌椅捐给乡村学校的例子。我们知道,这需要运费。运费甚至可能比桌椅的价格还要高。谁来出这笔钱呢?乡村学校出吗?如果他们有这笔钱,何必接受捐赠?俞敏洪出吗?那俞敏洪何必既捐物又出钱,直接捐款不是更好吗?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个人事务,还是公共事务——的时候,都要考虑代价。如果不考虑代价,一味要这要那,那就是在说梦话。
比如,我们都不希望生病,生了病也希望治好。这首先要求我们懂得生理学和疾病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我们不慎生病,要想治好,需要医院和医生有足够的医疗水平,需要患者支付医药费。而医学的发展需要资金、需要人才。而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管理制度才可以实现。
住房也是一样。解决住房问题,需要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人们有创业和工作的机会获得更多收入,还需要更一步放开房产市场。分配不会自动消灭稀缺性。许多幻想回到分房时代的人们,则纯粹是在做梦。那个时代的房子,比现在更加稀缺。那个时代的人均住房面积也比现在少。
第三,博主还举了倒牛奶的例子。
根据产权原则,牛奶是属于谁的,谁就有最终的处置权。这一点上面已经说过。
根据代价原则,如果对于奶农来说,保存牛奶需要的费用超过牛奶本身价格的话,那么倒掉可能是一件合算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奶农为什么会倒牛奶。
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认为:政府对货币和信用的强烈干预——比如降低利息、滥发货币,会造成人们的大规模投资失误。原以为能完成的项目,进行到中途,发现没有资金和资源可以继续了。原以为生产出来的商品会有销路的,可是等工厂建成、商品生产出来,发现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销路。在政府强烈干预货币和信用的情况下,许多商家都面临着这种情况,都出现了判断失误,于是,大萧条就发生了。
我们引用经济学家索维尔的一段话: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或其他任何经济制度——并且适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政府。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导致物价飞腾的政策,数千年后也导致了美国物价水平上涨。开罗、香港、斯德哥尔摩、墨尔本和纽约等地实施的租金管制法案所导致的后果也是相似的。实施相似农业政策的印度和欧盟国家,都承担了类似后果。
是的,同理,各个地区、不同时期产生的经济萧条也都可以用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来解释。
学习科学很重要,情感和廉价的修辞解决不了问题。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病人患了某种疾病,比如说淋巴癌。甲医生对治疗医术一知半解,但是对病人非常关系,整天守在病人的身边,嘘寒问暖,“你的病好了吗?”“注意休息。吃好喝好心情好。”乙医生对病人没有那么多嘘寒问暖,却更加精通治病的技术。你说,病人更需要哪个医生?
科学绝对不排斥人的情感。但是,要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讲情感。徒讲情感,对于解决问题没有意义。
一个文明人在辩论中是不应该搞人身攻击的。人身攻击的意思是针对这个人的身份、性别、肤色等特点来说事。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不厚道一下:既然你如此反对浪费、主张节俭,为何不把自己身上穿的这么干净的衣服卖掉,把钱捐给贫穷地区的人?你为何不把自己拍摄的录影棚卖掉,如果是租来的,可以退掉,然后把这笔钱捐出去?你又为何不把自己拍视频的时间,用在工地搬砖,然后把挣的钱捐出去?